域名城(domain.cn)7月4日消息    6月的香港,股市和天气一样阴晴不定。顶着“内需光环”的雨润食品(01068.HK,下称雨润)数日内演绎了股价过山车,再一次映射出市场对中国概念股(下称中概股)脆弱的信心。

  从6月23日至28日,这家中国民营肉类加工企业遭基金洗仓,四个交易日期间,股价由28港元直落至18.8港元,27日单日跌幅约20%,四日之内大幅回调逾三成, 随后两日,则大幅回调近13%,上演失地收复的反击战。

  突然袭来的大震荡,很快被市场与此前对中概股的做空操作联系起来。在此之前,从美国市场开始的中概股信任危机早已传导到香港。6月的MSCI China指数,最多累计跌幅达9%。市场信心脆弱之时,即便与雨润基本面相距甚远的市场消息,影响都被过度放大。

  投资界也正被一种含混的市场氛围笼罩,正如没有人清晰地描述出雨润股价迭宕的根由,机构投资者们也摸不清下半年的宏观方向。

  摩根资产管理大中华投资总监王浩认为,中概股的危机会持续三到六个月。但卖方的投资银行家认为或许更长,中金首席策略师黄海洲指出,6月外围股市开始反弹,但投资者对中概股的不信任还在延续,在北美的部分股票,中短期很可能继续受压。

  基金经理们甚至开始寻求“风水”指导:“里昂年初公布的股市风水指数,现在看来基本很准嘛。”有基金经理重温那本投资“红宝书”:“7月按书上说会有个反弹。”

  不过,分歧较少的看法是,中概股危机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境外投资人对中概股公司管治的担忧,究其根本,则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不信任。

  “当宏观上绝望的时候,就是微观上寻找投资机会的时候。”一名美资大型基金经理向财新《新世纪》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雨润等股票上的攻防对抗。

  雨润“滑铁卢”

  6月27日,是雨润股价的“滑铁卢”。这一天,这只民营H股爆发性地大泻近20%,收市报20.60港元,成交金额达28.25亿港元。当日的恒生指数收报22041点,下挫130点,全日主板成交673.68亿港元,抛空金额达60.53亿元,其中雨润抛空金额为4.94亿港元,占总数的8.16%,占其股份成交量的17.49%。在6月23日至28日期间,股价大幅回调逾三成,市值蒸发逾160亿港元。

  但与此前香港市场出现过的民企股急挫事件类似,对雨润大跌原因的市场解读,几无定向。

  其中一个版本是,美国对冲基金大手做空雨润。而资深投资人士对财新《新世纪》记者分析称,仅仅是做空操作,很难将雨润股价大幅持续打压。此前连续的大幅下挫,更可能是长线基金大举减持重仓股。

  按照香港市场法规和惯例,持仓量在5%以上的个人机构减持股份,必须在交易所披露,这亦是市场获知巨量成交中存在的机构清仓或建仓操作的主要渠道。在此之前,难有证据。 且即使披露,若数据来自于中介商的持仓情况,也很难查证背后的真正推手。这使得有关雨润遭“洗仓”的解读,只能笼罩在已形成数月的中概股疑云中。

  “现在有人会质疑基金经理说,为什么在你的资产配置中有这么多民企。”摩根资产管理大中华投资总监王浩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这跟两年前相比态度逆转,当时,“他们都会说为什么在你的资产配置中有那么多国企。”

  在美国市场爆发中概股造假丑闻之后,尽管无人否认中国民营经济高速增长,但“部分民企来历不明,风险较大,尽职审查方面未尽完善,这些都令投资人备感担忧。”王浩指出。

  在霸菱资产管理亚太区股票投资经理方伟昌看来,这些由部分问题企业引发的担忧,被放大至全部的民企,甚至蔓延至香港股市。雨润的遭遇正可视为市场风气变换的例证。

  此前,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投资内地食品股,乃民生所需,不会太受经济循环的影响。雨润此前是不少基金的爱股,根据汤姆森路透资料显示,包括摩根资产管理、先锋投资(Vanguard)、德意志投资、美国资本国际等机构均是其较大股东。

  不过,随着内地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在此前美国出现的中概股假账疑云的推动下,投资者转而担心风险并不出奇。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解说版本,是调研公司、“中概股猎杀者”Muddy Water(浑水公司)可能将发表报告质疑雨润食品。在此前的中概股危机中,浑水公司等调研公司充当了重要角色。至今为止,这份报告仍止于传说,未见发布。倒是香港本地媒体《壹周刊》6月29日刊出报道,对雨润作出多项指控,包括雨润经营存在政府补贴原因不明,及多次以低价收购后再抬高估值形成负商誉等,也反映了市场的一类猜测。国际投行瑞信在股价波动后发表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市场目前对雨润有两个主要关注,包括会计审核质量和政府补贴。

  不过,这些问题均已在市场讨论多时,并无新意。雨润当晚即发表声明,对上述疑点逐一解释。

  针对政府补贴,雨润指出主要由于公司上游屠宰业务属农产品初加工,该行业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扶农增收政策的支持,加上公司过去几年通过投资项目,在多个地方推动农民增产增收,因此得到各地政府的支持。公司预计未来补贴收入将持续。而对以低价进行收购再抬高估值的指责,公司则反驳称,其主要是通过谈判和议价,争取到以较相宜价格,收购多家亏损厂商。

  雨润食品股价急挫20%的27日当晚,公司主席祝义材一连出席三场电话会议至凌晨。他多次指出,公司“基本面无变化,有些传闻毫无根据”。管理层也回应市场忧虑公司的账目问题,指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一直为公司的核数师,上市至今未有发现任何问题。为增强投资者信心,祝义材表态道,不论其本人或公司,均有打算回购雨润的股票。

  虽然花旗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雨润的资本支出的确较同行要高,较高的资本支出和高毛利率不可能持续,公司应披露更多有关资本支出的细节,令投资者信服。但从公司当前的经营状况看,也并无与股价大跌匹配的动向。

  祝义材在分析师电话会上指出,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额大幅增长,主要受惠于生猪价格的上升以及本集团屠宰量的增加,只不过毛利率轻微受压。

  瑞信的报告即提出,对于审计质量,假定该机构假设并无欺诈,而政府补贴,瑞信则相信有关补贴持续多三至五年。据此分析,报告维持其“跑赢大市”投资评级,目标价34港元。

  6月29日和30日,雨润股价分别反弹6.81%和5.8%,展现出“收复失地”的趋势,反映对中概股“一刀切”的不信任的投票出现变化,部分境外投资者开始转趋理性。不过,新的方向远未清晰。

  信任危机

  在二级市场上,雨润反映的负面情绪仍十分普遍,包括对中国民企公司管治的担忧,美国市场中概股板块的大范围下挫,以及涉及“变通”商业原则的支付宝事件(参见本刊2011年第24期“支付宝考验”)发生,多重因素叠加,催生了对中概股,尤其民企股的信任危机。

  “我原本以为在这个行业不会再次到千倍PE的互联网股了。” 景顺(Invesco)亚洲首席投资总监陈柏钜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前期在美国市场风生水起的互联网中概股,不少缘于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人为分隔,“并不是新的概念”,这让追捧本身充满泡沫。

  “上市后,60%中概股第一季度盈利不达标,CFO(首席财务官)、审计师辞职,两年后在纳斯达克除名。这些不是反映中国经济,也不是反映中国股票的发展,而是给外国人印象:中国股票市场很不负责任(cowboy),发行人圈钱以后就逃跑。” 陈柏钜说。

  这正给了浑水公司等机构以机会。6月28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展讯通信(NASDAQ:SPRD)受到浑水公司质疑,盘中一度大跌33% 。但浑水公司只是向展讯董事长发出公开信,并非详细的研究报告。

  这封公开信要求展讯解释融资4400万美元前夕CFO离职、2010年展讯在中国内地增长情况以及某些产品销量、运营现金流账户突然增长等问题。这些质疑在专注投资中国的人士看来,了无新意,但市场仍反应剧烈。

  “浑水公司的确搅浑了市场。”在多位接受采访的投资者看来,部分中国企业确实存在公司管治的问题,但已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然而在这个信心脆弱的市场,任何的事情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更易为对冲基金利用于套利。

  境外投资人对于中概股的不信任,也直接反映到基金的业绩上。国际知名基金经理安东尼·波顿 (Anthony Bolton)在中国市场不尽理想的业绩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就受此影响。“波顿投资的一些中小公司,可能有没有真正的生意都不清楚。”有投资人士评论说。

  两年前放弃退休,接管富达中国特别时机基金(China Special Situations fund)的波顿曾说,“全球可能再也看不到(中国)这样的机会了”。 但到目前为止,所谓的机会并不如他此前所设想的那样弥足珍贵。波顿早前致信股东,称这只中国基金的业绩令人失望。从年初到6月27日,这只中国基金股价下跌约18%,基金资产净值下挫约13%。而同期该基金的比较基准MSCI China 指数跌幅约为4%,这意味该基金年初至今跑输约9个百分点。

  截至5月31日,该基金持仓中15%为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股票,A股和B股,总共持有12%,H股持有4.5%,红筹股持有10.2%。而其他在香港上市的中国股票占比48.2%。根据基金5月31日的月报显示,其持有的前十大股票之一、持仓量到2.4%的霸王国际(01338.HK),也曾受到媒体关于公司管治的质疑,该股股价,从年初至今已经累计跌幅超过45%。

  交银国际的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全球市场涨幅位居前10的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 而中国市场位列11,年初至今上证综合指数跌4.27%,同期,MSCI世界指数则涨了1.52%。更为重要的是,前些年一直作为中概股最重要后盾的宏观经济走势判断,也趋于悲观。

  “我担心中国的通胀名义上虽然可以控制,但实际上可能控制不了。”一位亚洲共同基金的投资总监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在中国,理论上,不会有硬着陆,即使经济硬着陆,也许多放点贷款,炒炒股市,让你感觉好像没事发生。”

  目前,外国投资者正普遍关注,9月之后,中国会否出台新的宏观调控政策。他们担心,如下半年通胀压力仍然不能明显回落,政府无法放松宏观调控政策,使得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此外,全球经济尚未明朗,而2012年,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将进行换届选举,这加剧了投资者的谨慎情绪。

  在投资操作上,表现已颇为明显。一名市场知情人士透露,一家大型美国对冲基金,最近已要求削减其东南亚各地区的投资金额,“不管你怎么卖股票”,统一削减10% 。

  一名国际投资者坦陈:“我仍然在卖出中国银行股,尽管我知道这个板块已经超卖,现在已经很便宜了,但是消息面未有转好。”另一名美国大型对冲基金的投资经理则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我认为现在一些优质的中国股票还是可以买的,但我不会马上买,而是会观望。”

  不投IPO

  二级市场的表现也正在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企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进程受阻,作为卖方的投资银行家,也与基金经理一样,对今年下半年的业绩也备感压力。

  另一方面,新股发行的暂缓,更影响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计划。

  “我们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的项目已经全部暂缓,而香港的部分项目也已推迟。”一位美资投行的高管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说。

  根据数据商Dealgoic统计,今年以来,亚太地区共有55家公司取消了IPO,规模最高达84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亚太地区被取消的IPO数量,以半年为一个时间段来衡量,是2000年以来的第三高。

  高盛亚洲融资部门负责人Daniel Dees说,今夏IPO市场可能不怎么活跃,现在就看秋季会有多大程度的提高了。他说,高盛手头积压的交易已经越来越多。

  在香港IPO市场,本年度最受瞩目的项目,光大银行H股发行,已推迟了原订路演的时间,而预路演结果显示,海外投资者对其估值已接近银行股估值的历史低点。知情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透露,海外机构投资者给出的报价区间约为PB的1.1-1.3倍,多数在1.2倍以下,远低于光大预期的1.5-1.6倍。

  多只新股也宣布暂缓在香港的IPO。中国运动服生产商浩沙国际,取消了最多融资2.11亿美元的IPO计划。中国服饰控股也推迟其筹资规模至多2.99亿美元的香港上市。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内地铁矿石生产商中国罕王。

  对外宣称的推迟上市理由,无不是因为市场波动。有接近交易的人士指出,有计划上市公司的国际配售部分,未达1倍认购。部分公司由于没有迫切的融资需求,暂缓IPO并不影响公司的营运,但亦有公司的财务状况将因此受累。

  由于目前中国内地中小企融资困难,此前推迟上市的中国光纤准备于7月重新筹备上市计划。接近交易的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透露说,再不来香港集资,恐怕公司会出现现金流问题。

  但一名国际投行的股票资本市场主管指出:“现在外国投资者有钱不敢投。”他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不久前于纽约会晤六位基金经理,“有四位说不投IPO,即使要投,也是要非常低估值,低得已经不合理。”

  Di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在香港上市融资规模超过5000万美元的20家公司里,截至6月26日,已有14家的股票价格低于发行价。 6月20日,翔宇疏浚(00871.HK)首日挂牌即跌逾23%,可能成为今年最弱新股,新秀丽(01910 .HK)上市第一天跌10%。

  技术层面上,由于此时临界半年业绩总结时点,未免影响基金半年业绩,基金经理大都不愿冒风险。

  “IPO依然可以成功, 但一定要有好的投资故事和有吸引力的估值,”摩根大通亚洲(除日本)股票资本市场部联席主管孙台维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目前不像2008年,全球触发赎回潮,“现在资金总量没怎么少,只是投资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业绩不济的波顿最近也致信股东说,尽管短期中国股票会有压力,但是以目前较吸引的估值,仍期待资金会开始流回新兴市场。

  一名美国长线基金的基金经理判断说:“我觉得中国粗放型的扩张模式已经走到尽头,真正的坏消息还没有来。”但微观机会可能从宏观的失望中萌生,“虽然现在不是入市的时机,但是到了可以看股票的时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