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微软百科的终结者

2009年 7月 22日 阅读量: 75

微软不久前宣布,百科全书因卡塔(Encarta)业务将在今年全线关闭,包括依赖广告生存的网站服务和光盘销售。这个消息未免令人唏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刚用上电脑的时候,因卡塔百科光盘伴随着我度过了许多英语学习的不眠之夜,它丰富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曾经是那么令人惊艳,历史、科学的学习从来没有这么生动和简便。然而这么一个曾经风光无比的、比尔-盖茨寄予厚望的信息服务王国,转瞬之间就关门大吉,烟消云散了。微软的官方解释是,“如今人们寻求和消费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显著的不同。”

微软百科是互联网之前形成的构思,它当年一度以革命性的姿态颠覆了传统百科全书行业,并且给早期电脑用户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用户体验。1985年,比尔·盖茨设想了以CD-ROM为载体的百科全书,在他的心目中,这是一种“高价位、需求强烈”的知识信息产品,其盈利前景可媲美于微软的word或excel应用软件。

因卡塔本身的历史也曾经无比风光和傲视同侪,它在开发阶段从一家名为Funk & Wagnalls的百科全书经营商那里获得了文字版授权,微软自身团队则全力收集、整理和开发多媒体元素如图解、照片、地图、时间表、音频和视频等。微软在1993年以99美元的价格,一举成就了市场上最畅销的百科全书,第二年销量突破了百万份。99美元的因卡塔证明了只要价格适当,它完全可以成为大众化产品。

然而在互联网协作精神和免费资源的冲击下,这个有着微软这个庞然大物做后盾的信息服务王国居然如此不堪一击。据网络调查机构Hitwise的数据,今年1月美国在线百科的访问量,维基百科占据97%,而排名第二的因卡塔仅为忽略不计的1.27%。

微软百科的落寞下场,使人们再次看到,只要有网上免费的大规模信息服务存在,你想建立以收费为基本盈利模式的努力,终究会被证明是徒劳的。微软百科无疑受到了以公益方式存在的维基百科和以免费搜索方式的谷歌的双重打击。

互联网实现了人们的协作,使知识资源获得了爆炸式的扩充和丰富。协作的力量,使封闭的编辑团队无论在质和量方面都无法匹敌。维基作为非营利性的百科,形成的机制是让网民自己来更新建立,短短时间内蚂蚁雄兵的力量便能形成蔚为大观的网上百科全书。维基百科有超过1000万相关词条,260种语言,活跃的内容贡献者超过7.5万人。

相比而言,2000年高峰期,微软聘用了50个人的编辑制作团队,有不少来自百科全书编辑背景,如World Book和Britannica,因卡塔百科的完整光盘版本包括6万多篇文章、图片以及多媒体内容。虽然内容质量精美,但无法实时更新,规模上也难以同维基匹敌。

谷歌这样的网络搜索器更是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百科全书,可以说是微软百科的终极终结者。谷歌是自动的、不断更新、实时在扩充的信息指南,而且是百分之百免费的。

谷歌的权威性并不来自一小批百科全书的资深编辑和知名作者,而是来自于谷歌的运算方式,即通过技术手段对链接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信息检索排序的可信度。谷歌实际上整合了数百万个网络作者,这个技术手段构成了网络世界最具权威性的编辑力量。

比尔·盖茨试图通过人工方式搭建的信息王国,如雅虎的人工搜索器一样,因不符合互联网的内在规律而终究要落败。微软一直没有好好参透谷歌对其未来的竞争威胁,没有及时理解谷歌背后的搜索广告型商业模式的巨大潜能。

互联网的存在,将大量服务的价格以残忍的方式压下来,典型的是谷歌的搜索服务。知识从来没有这么大范围接近人们,而获取方式从未如此的方便和廉价。一旦信息可以免费获得,便没有多少人愿意付钱购买你的信息,哪怕你做得多么的精美无比。

互联网平台将使更多的服务变得免费和廉价,产生各种一度不可想象的商业模式,风暴来临的速度和力度会更快和更猛烈。不管对与否,它是客观存在的。各行各业的老总们必须学会对外部的竞争暗流保持十足的警醒和应变力,否则再大再威猛的公司也免不了狼狈不堪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