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日全食在我国长江流域上空演绎。观看“长江大全食”的过程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是一次最直观、最生动的科普教育,而天文工作者苦心设点“逐日”的旅程,为公共科学的大众传播开辟路径。
日全食为何吸引这么多普通人参与?国家天文台专家关彤告诉记者,因为它能让普通老百姓享受过程的乐趣。
关彤告诉记者,观测“大全食”,科学家和普通民众的兴趣点不同,天文学家“逐日”是为了解决三大科学谜题,即日冕加热、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产生的问题以及太阳黑子周期性变化的起源性研究。公众观看日全食是为了体验一种神奇的观测历程。 “当太阳、月亮、地球连为一线,太阳的光芒被月亮盖住,天空亮度骤降100万倍,气温随之降低,敏感的鸟儿搞不清楚状况,扑腾扑腾地返回自己的巢穴,这不更让普通人觉得兴奋惊奇吗? ”
在此次“大全食”观测中,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通过与电视、网络媒体合作,在西起西藏,经重庆、武汉,直到东端的上海,都设置了网络、视频直播点,环环相扣、城城接力,第一时间呈现日全食的变化情况,使更多的受众感觉科学之美。
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预报,西藏错那县日全食初亏于22日8时1分开始,但由于天气原因,现场无法精确观测到日全食发生的各个阶段。西藏错那县日全食于9点02分45秒出现生光,由于云层太厚无法观测,在现场观测的附近村民有些失望。西藏错那县日全食于10点07分50秒复圆,当地云层也开始散去。
8时12分,湖北宜昌三峡大坝上空太阳出现缺口,初亏开始。 9时19分,贝利珠出现,天色全部暗了下来,坝区开启照明设备,一片灯火通明。10时39分,三峡大坝上空日全食开始复圆,游客渐渐散去。
湖南西北部的龙山县9时18分迎来日全食,数千名当地群众和湖南各地赶过来的天文爱好者云集在龙山县城的世纪广场观看这一天文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