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硅谷投资界,自诩为“PayPal黑帮(The PayPal Mafia)”的那群男人,如今与PayPal的唯一联系,就是他们曾经创造了它。
这个诞生于1998年的在线支付工具,在2002底便已收归到Ebay旗下,当时作价15亿美元。
几乎同时,PayPal创始人和重要员工悉数离开,或二次创业,或玩起投资,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团体,自诩为“PayPal黑帮”。PayPal创始人之一马克斯·列弗琴——卖掉PayPal时他才27岁,硅谷有很多类似的“创业玩家”,他们按自己的意愿不停地制造自己喜欢的创新意味十足的“玩具”,打造完美,然后找个下家卖掉,再去制造或投资新的“玩意”。
而PayPal似乎也跟了个好东家,依托Ebay庞大的交易量,PayPal一入“豪门”,年收入便暴增359%,2003年达到4.4亿美元。
即使这样,依然难免让人怀疑:在初期元老相继离去后,它的创新血液还存在吗?欧美相对成熟的金融信用体系,是否让其创新乏力?作为Ebay的第二业务,它是否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失败的贝宝
尽管在美国,PayPal已经被广泛的接受,《纽约客》上就曾经刊登过这样一幅漫画:一名乞丐手拿帽子在街边乞讨,帽子上写着,可用PayPal支付。但第三方独立性的缺失(尽管PayPal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运作,但毕竟已在Ebay旗下),让其在傍上“豪门”后,是否又得了“树木”,失了“树林”呢?
快钱创始人关国光,就曾自信于“整个支付当中,独立第三方的规模,最终会远远超过内置性的,”所以,即使背靠淘宝的支付宝交易量是其数十倍,他也依然执著于“开放,独立,不依赖于任何一家平台”的商业模式。
而PayPal在中国的开拓,亦是郁郁不得志。
2005年7年,取了中文名“贝宝”的PayPal,进入中国市场,支持Ebay于2003年收购的易趣平台的支付,而之后易趣在淘宝免费大旗下的节节败退,直接造成了贝宝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其后易趣过手给Tom,推出了自己的支付工具“安付通”,彻底舍弃了贝宝支付和接收款项功能。
另外,欧美相对成熟的信用体系,使得PayPal的付费模式一直是基于信用卡,且直接从买方划到卖方账户。而这在中国网上消费习惯初兴、信用体系极弱的时候,几乎不可能被买卖双方接受。而向卖家收取服务费的模式在满是“免费蛋糕”的中国互联网根本行不通,与本土银行的合作亦举步维艰。如果贝宝不依附易趣,在中国显然难以生存下去,脱离“母体”独立发展几乎成了不可能实现的命题。
更何况竞争对手已经先行一步,在PayPal进中国时,打出“免费”口号的支付宝已开疆拓土一年有余。快钱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已接通了独立B2C公司、游戏公司等的电子支付“管道”。
不仅仅是中国大陆,Ebay在亚洲市场的“本地化”难题一直难以解决,先后退出日本和中国台湾市场,而在韩国,也在本土公司的紧逼下步步后退。相伴Ebay的PayPal境地可想而知。
尽管Ebay在2004年的年报中提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Ebay分公司都“热情”地欢迎着PayPal到来,收购的两年间,就开拓了10个国家的在线支付业务。而现在,PayPal已经可以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以19种货币使用。但这更多的是伴随着Ebay国际业务扩张而得的战果,譬如伴随着2003年近400%增长的PayPal业务,是Ebay2003年120%增长的国际电子商务业务,其从占电子商务收入不到40%,升至近65%。而除了2006年发布了手机移动支付服务外,无论在支付方式还是业务模式上,这几年的PayPal几无创新。
不过,现在,“天花板”可能要被打破了。
再成Ebay宠儿
2008年,Ebay的电子商务业务收入增长为4%,共55.8亿美元,远低于2007年的24%。而PayPal依然保持了25%的增长,达到24亿美元。PayPal的主要盈利模式是收取交易费用,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外汇兑换费。
在过去的两个季度,Ebay的收入和利润则出现了双双下滑,而亚马逊的收益却连创新高。虽然亚马逊的股价过去12个月间出现了6%的下滑,但是Ebay同期的跌幅却高达43%。
Ebay遇上的麻烦还不仅仅是这些。
靠拍卖模式起家的它,一度是各种奇怪产品聚集的跳蚤市场,但现在的电子商务潮流却是亚马逊,淘宝——换言之,是固价产品模式。虽然Ebay2008年报也称当年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推进Ebay从拍卖向一口价模式的转变,但无论是现有客户的转换,还是品牌重新定位,都是个大难题。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时的PayPal,便成为了Ebay手中的王牌。
尽管经济走冷,过度旺盛的次级贷也正是金融危机的源头,2008年10月,Ebay依然花大价钱收购了美国第二大在线支付公司Bill Me Later,为此,Ebay需要支付约8.2亿美元的现金和价值1.25亿美元的股票期权。而后,Bill Me Later与PayPal的业务进行了整合。
Bill Me Later提供的服务,正是使在线零售商能准予网购者赊购物品,而无需填写繁琐的申请表格,这样一来网购者能够立即通过PayPal进行交易购买物品,或是使用Bill Me Later进行赊购。
因为收购案与Ebay全球裁员10%的消息同时宣布,当天的股价下跌5.54%。不过,依然有分析师预计,这次收购将会在2012年看到成效,会赚到很多钱。Bill Me Later的“消费信贷”和PayPal的原有“直付”业务正好形成互补。
这一次,EBay首席执行官约翰·多诺霍(John Donohoe),让PayPal再次成为了Ebay的“宠儿”。
今年3月11日召开的Ebay年度分析师会议上,多诺霍希望华尔街分析师的目光从增长缓慢的电子商务业务,转移到以交易总额为衡量尺度的PayPal业务上。
而PayPal总裁斯考特·汤普森(Scott Thompson)则希望三年内PayPal的业务规模增大一倍,到2011年PayPal每年将处理1000亿至1200亿美元的交易款项,营收则达到40亿至50亿美元。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PayPal的战场将不仅仅是Ebay。事实上,PayPal对外的开垦在2008年尤甚,到2008年底,在Ebay平台发生的交易已经只占PayPal总交易量的50%,其余则来自对其他企业的商业服务,这在Ebay2008年报的董事会报告中,被看成是里程碑似的进步。
就在最新的7月,PayPal还面向第三方开发人员开放了全球支付平台,相关注册页面显示了PayPal考虑的第三方应用的分类,这些应用分类包括:社交媒体、游戏/娱乐、电子商务、移动/消费电子、Mashups及企业应用等。
PayPal的增长空间显然还非常大,即使在美国,PayPal最强势的市场,它的在线支付市场份额也仅有12%。在欧洲,PayPal的份额不足10%。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热潮到来,多诺霍显然已经不愿意把这颗可能的“明日之星”,圈养在Ebay的一方空间里。
PayPal的第二春,或许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