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城(domain.cn)2月22日消息 阿里B2B并不是近期惟一一家宣布退市决定的公司,另一个可以类比的案例是在美国上市的盛大网络。
2011年10月17日,盛大网络公司大股东提出以25%的溢价对该公司进行私有化,理由是私有化后,公司将不再有资本市场对业绩短期营收、利润等的压力,可以踏实去做好长线业务布局,按照自己看好的方向,走得更加自由和顺利。
据美国投行罗仕证券日前统计,2011年间,共有22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宣布或已经完成私有化退市。该机构预计私有化交易在2012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有更多公司将宣布私有化交易计划。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对此表示,基于历史的原因,盛大、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纷纷选择在海外上市,没料到却陷入了“资本桎梏”。
姜奇平认为,一方面,上市让企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但经历了最初的蜜月期后,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暴露出了资本权力与经营决策脱节的弊端。
不过,阿里巴巴B2B的退市交易可能还有另一层原因。
纵览阿里巴巴近年来的业绩,2008年、2009年、2010年(截至9月)三个连续财年间,阿里巴巴集团营收从4.5亿美元增长到12.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68%;阿里B2B业务营收从4.1亿美元增长到7.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34%。
据此分析,阿里集团非B2B业务(淘宝网、支付宝等)的营收增长迅猛,而为集团做出重要盈利贡献的却是B2B业务。
不过,从阿里B2B公司昨日公布的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财报可见,阿里B2B业务的收入及盈利增速与过去相比,已出现放缓的势头。
另需指出的是,尽管为集团的利润做出了极大贡献,阿里巴巴B2B公司的股价却始终不算令人振奋,其股价由上市之初的40多港元探低到本月停牌前的不到10港元。
2011年2月爆发的“中国供应商欺诈”事件又使得时任阿里B2B公司CEO的卫哲等高管引咎辞职,集团CEO马云考虑对B2B业务进一步大整顿的苗头在当时已有所显露。
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申音评论认为,“淘宝已熟,阿里巴巴B2B公司模式却急需升级,私有化无疑对阿里系电商生态系统的打通有利。”
阿里巴巴方面目前并没有透露私有化B2B后的更多计划。